{{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寶寶確診照護須知

【媽媽窩專欄】COVID-19 兒童確診注意事項 Part 2

---作者:媽媽窩創辦人 護理師 Summer

繼續延燒中的疫情這一週又累積了不少兒童案例,甚至有一位2歲重症的死亡案例,延續上週提到兒童確診後的症狀,大約50~60%的兒童會有發燒的情形,一般來說能在兩天後慢慢退燒。發燒的處理方式可以來看這裡

接下來我們繼續聊聊還有那些特別需要注意的症狀:

1. 咳嗽、流鼻水

持續咳嗽、呼吸有「咻咻」喘鳴聲

(1) 計算每分鐘呼吸次數(每天約 2-3 次)了解是否有呼吸急促情形。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呼吸急促的定義不一,可參考下表:

  • 11 月以下嬰兒 > 50 次/分
  • 1-4 歲 > 40 次/分
  • 5 歲以上 > 30 次/分

(資料來源:高雄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會議)

(2) 協助採舒適臥姿,頭部微抬高。

(3) 確認是否因為流鼻水、鼻塞導致呼吸不順,可先適當清除口鼻呼吸道的分泌物。

(4) 持續觀察四肢血液循環,觀察是否出現四肢冰冷、嘴唇發紺情形。

2. 腹瀉、嘔吐

(1) 照顧者需注意手部清潔,尤其是換尿布和餵食前後。

(2) 維持孩子身體清潔,若嘔吐後可適當協助孩子清除口腔殘留物質

(3) 持續觀察孩子是否有脫水情形。

a. 輕微脫水:口渴、嘴唇微乾、尿量些微減少(嬰兒:6 小時內有一塊濕尿布;幼兒與兒童:6 小時內才解尿 1 次、尿液呈深黃色)

b.中度以上脫水:口唇乾燥、皮膚冰冷、眼窩凹陷、嬰兒囟門凹陷、尿量減少(嬰兒:超過 6 小時尿布都沒有濕;幼兒與兒童:超過 6 小時都沒有解尿)、精神活力變差或躁動不安

3. 飲食與水分補充

如果孩子沒有脫水:

a. 維持正常飲食:嬰幼兒的母乳或配方奶不需稀釋;大一點的兒童可正常飲食,但需避免難消化的食物 (如高糖、油炸、高脂肪、辛辣食物)

b. 補充水分時應避免給予運動飲料,因運動飲料糖分較高且電解質濃度不適合兒童。若要給予果汁,建議可從稀釋一半濃度的蘋果汁開始給予,然後讓孩子喝他們喜歡的東西。

如果孩子有脫水情形:

a. 使用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不建議用其他飲料取代。

b. 補充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的量為每公斤 50 ml、分散在 4 個小時給予,例如:10 公斤的兒童需補充 500 ml 的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可依孩子的狀況用 5 ml 的湯匙每 2 分鐘餵食一次

c. 如果孩子拒喝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或有中度以上的脫水情形,建議就醫治療。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新冠肺炎對於兒童的特有表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C

2020年開始世界各國陸續發現與新冠病毒有關非常罕見的兒童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病例,引起醫學界關注。MIS-C的症狀會出現在感染數周後,也可能發生在無症狀感染的兒童中,其臨床症狀類似川崎氏症造成全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腹痛、腹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擴張。

治療方式除了支持性的療法(例如輸液補充),目前主要以「免疫球蛋白」注射為主,是否併用類固醇治療目前仍然沒有定論,因此目前各國的治療指引,都沒有將免疫球蛋白注射併用類固醇治療列入第一線,但目前已發表的研究支持併用類固醇,可以降低需要第二線治療的狀況、降低加護病房的住院天數、降低心血管功能的影響。

開設學齡前兒童就醫綠色通道優先照顧兒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考量國內 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兒童確定病例數增加,提供學齡前兒童(6歲以下)優先照顧,舒緩醫院急診量、避免過多就診者排擠兒童之待診時間,以及減少群聚,開設學齡前兒童就醫綠色通道(防疫急門診),建立兒童專用候診動線,由兒科專科醫師看診,提供學齡前兒童相關評估、採檢與診療服務。 

全國綠色通道可以參考這裡

視訊醫療

居家若有視訊看診的需求,可先用手機下載「健康益友APP」,註冊基本資料後,選擇方案(防疫專案→專科門診服務;居家隔離檢疫方案→24小時急診諮詢服務),並等待系統開通後,即可使用。